叫扬叔,扬叔梗,苏超球迷,苏超梗图,足球整活,叫南哥,球迷热梗,叫扬叔官网,足球Meme,整活IP/叫扬叔(jiaoyangshu.com)是苏超梗圈爆火人物,整活足球圈、吐槽英超中超,靠一句“叫扬叔”火遍全网。这里是他唯一指定官网,集整活、热梗、名场面于一身,欢迎你也来叫一声叔!8月17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横空出世的第100天。当晚,南京队主场对阵盐城队的比赛在奥体中心上演,现场电子大屏显示观赛人数为60633人,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单场上座纪录。场内的激情与场外的热望交相辉映。大麦网售票平台上,比赛门票在开售两分钟内全部售罄。此前,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专题调研结果则显示,关注苏超的人群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
足球场上,11名队员竞技!足球场外,“苏超”已然跃升为融合竞技魅力、地域情感和城市精神的全民盛宴,让我们循着看台上的声声呐喊,走近那些因热爱而相聚、为快乐而欢呼、由梦想而奔赴的“第十二人”——球迷。
8月17日晚上7点,江苏铁杆球迷会会长李成缓慢地走上奥体中心体育场看台。一个多月前,李成在“苏超”赛前组织球迷入场时,因为雨天湿滑,小腿部意外骨折,自此以后一直在家里静养。但是,对于南京队与盐城队的这场焦点战,李成毅然决定:“即便腿脚不方便,我也要来!”
足球所缔结的情感纽带,远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深厚。南京奥体中心曾经是江苏队的主场,这里承载着江苏铁杆球迷会、盐城N4A球迷会共同的呐喊记忆。如今,“苏超”赛事让他们再度聚首。在开赛前,江苏铁杆球迷会打出了“欢迎回家”的巨幅标语,而盐城N4A球迷会则以“谢谢南京”回应,同时两队还互赠了礼物。“虽然各自为城市而战,但兄弟情谊从未改变。”让李成动情的是,当盐城球迷踏入奥体中心的瞬间,许多人都不禁红了眼眶。
这是一场没有“客队”的比赛。一个细节是,当盐城队的胡书铭攻入首球时,他抬手示意不要庆祝。这位曾效力江苏队的老将,面对昔日并肩作战的南京队友,选择了这一特殊的致意方式。赛后,球员们来到看台前与球迷互动。“小徐同学”踮起脚尖,在人群中一眼锁定胡书铭,眼疾手快地递上球衣索要签名,还成功与他合影留念。“可惜没有遇到另一位喜爱的球员。”眼前这个14岁少年稚气未脱,却已是球场上的资深“老粉”。在父亲的影响下,“小徐同学”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看球,他对胡书铭等球员的从业生涯如数家珍,南京奥体中心的看台更是见证了他的成长。
对于“小徐同学”而言,观看“苏超”是全新的体验。它是草根的,“这里没有外援,你仿佛看见邻家叔叔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它是专业的,“这次‘宁盐’大战就踢得跌宕起伏,精彩程度不输一些职业联赛。”
“小徐同学”显得腼腆,可是交谈中,他突然挺直尚显单薄的脊背,一脸认真地表示:“我想对南京队说,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这种战斗精神,我会一直站在你们身后摇旗助威。”身在嘈杂的球场,少年的声音仍然清亮,站在一旁的杨炳佑不禁点头。15岁的他,当天身穿当年江苏队的球衣,惹得不少老球迷侧目:“这个小孩哥,不简单。”杨炳佑5岁开始看球,7岁练习踢球,足球早已融入他的血脉。“在看台上为南京队嘶吼呐喊,让我重新感受到当年江苏队在奥体中心战斗的场景,我的嗓子已哑。”回家后,杨炳佑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段文字。
对于球场,有人一直都在,有人虽然短暂告别,但是只待一个合适的契机,他们又会被推着回到这个最熟悉的地方。距离南京队与盐城队对决还有一个半小时,张军已经早早到了奥体中心。场馆门口有摊点卖球衣,看着蓝红两色球衣,他犹豫了十几秒,最终选择了“南京蓝”。
张军是无锡人,人在镇江工作。他戏称自己是“伪球迷”,年轻时也曾狂热追遍国内外足球赛事,后来忙于家庭事业,足球被压进了箱底。随着“苏超”热潮席卷而来,那些被封存的激情忽然被唤醒。这段时间,张军几乎不曾错过“苏超”的每一场比赛,办公室里经常同时亮着几块屏幕,不同场次的解说声交织在一起。在他眼中,这片土地上的每座城市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对上谁,他都能看得热血沸腾。
慢慢地,“去现场看一场球”的想法愈发强烈。张军开始抢购周边城市的球票,在经历七八次“秒罄”的挫败后,购票成功的弹窗终于跳出,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竟兴奋得跳了起来,第一时间把消息转发给好友,连标点符号都透着得意。晚上9点多,张军走出球场,压力、疲惫、年岁全被一脚踢散。他整了整球衣,脚步轻快地消失在夜色里……
17日晚上,“财经无忌”创始人陶魏斌带着全体员工来到赛场团建。在他们的前方,“财经无忌”的赞助牌立于绿茵场边,与诸多知名品牌并肩而列,“财经无忌”也是首个赞助“苏超”的自媒体。陶魏斌出生于浙江绍兴,从小就喜欢踢球看球,天天在校足球队训练,梦想着能披上国家队战袍。到了中学时,他意识到进入国家队已是遥不可及,于是在高考结束后选择了新闻专业,立志当一名体育记者。不过,机缘巧合之下,他却成为一名财经记者。
2010年,陶魏斌来到南京发展,5年后,注册“财经无忌”公众号,逐渐成为财经行业的头部自媒体。之所以赞助“苏超”,除了希望在“苏超”这样的顶流现场,向更广阔的人群展示自媒体形象,同时也是他个人足球情结的回归——以赞助商身份重返绿茵场,完成一次人生循环。
宝记烧烤是“苏超”南京赛区的赛事供应商,这份支持背后同样藏有一份情怀。“南京市第四中学校友都是我们的老顾客,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无数球员和球迷在赛后相聚宝记的场景。”创始人张先生说。作为重点足球学校,南京市第四中学曾经为国家队及各级专业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足球人才。
在17日的比赛中,徐皓然一直站在第25区第二排。这里是江苏铁杆球迷会的“战斗区”,也是一片沸腾的蓝色海洋。“战斗区”聚集了数百名核心球迷,旗帜在呐喊声中猎猎翻飞,鼓点与助威声交织成最激昂的战歌。整场比赛里,徐皓然的呐喊几乎从未间断,双臂始终有力挥动,当终场哨响,她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嗓音开始嘶哑……
谁能想到,就在两个多月前,徐皓然还是对足球一窍不通的“小白”。5月底,她开始关注“苏超”,虽然自己一直热爱运动,但她从未真正接触过足球。“首先要找到组织”,为此她加入了江苏铁杆球迷会。刚入会时,徐皓然不清楚“角球”“任意球”,以为加油助威就是“生喊”,正是在老球迷的传帮带下,她才一步步看得懂球,并且很快成长为特别有“战斗力”的球迷。
江苏铁杆球迷会成立于2016年,目前是“苏超”南京赛区看台上规模最大的球迷组织。5月11日,“苏超”首轮南京队主场对阵南通队比赛在五台山体育中心举行,现场吸引了超过万名球迷观战。李成回忆,“作为业余联赛,‘苏超’起初并未引起太多资深球迷的关注。首场比赛时,我们组织观众玩人浪,很多人都觉得新鲜,甚至不知道该怎么配合。”
随着“苏超”影响力的快速扩大,观赛群体急速扩容:不仅吸引了众多资深球迷回归,更持续吸纳着新球迷加入。以江苏铁杆球迷会为样本,开赛前其正式会员数量为1000余人,短短3个多月内已突破2000人,实现翻倍增长,而新增会员多为首次接触足球联赛的非传统球迷。
在李成看来,“苏超”赛场正在孕育独特的“合家欢”观赛文化,“在这里,你能看到祖孙三代、年轻夫妻带着孩子一起观赛的场景,这在职业联赛中相当罕见。”
实际上,“苏超”已经发展成为现象级体育IP,将体育精神、地域文化与消费场景无缝衔接。这几日,来自盐城的邓丽娟一家四口正在畅游南京,她笑称:“我们查了攻略,凭‘苏超’门票南京不少景点、酒店、餐饮都有优惠,我们可得好好享受这份‘城市礼遇’。”
赛场终会落幕,但人与人、城与城之间那份由足球缔结的温暖共鸣,正声声回响,召唤着更多的“苏超”“第十二人”。
在传统认知里,足球场是界限分明之地。忠粉、球迷、观众,各自带着不同的期待走进看台。有人为信仰而来,有人为激情而至,有人只是体验一场热闹。但在“苏超”的赛场上,这些身份标签正在模糊。当呐喊声响起时,所有人都成了同一种人:被足球“击中”的人。
出于最初的热爱、纯粹的快乐去看球,人群的划分便会自然消融,胜负的定义也会被改写。在南京队与盐城队的比赛现场,徐皓然穿着一件自制“南城”球衣,它一半南京蓝、一半盐城红,因为“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一个是工作生活的地方,手心手背都是肉。穿上它,就想表达‘苏超无输赢,能拼即为赢’。”而在南京越来越多的“第二观赛现场”,啤酒冒着泡,龙虾堆成山,比赛的结果固然重要,却也不及碰杯的痛快、围桌的欢洽。
足球从来不只是竞技,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从四面八方走进这片绿茵场,“苏超”带来的必是更温暖的人心共振、更生动的地域对话、更有生命力的足球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