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扬叔,扬叔梗,苏超球迷,苏超梗图,足球整活,叫南哥,球迷热梗,叫扬叔官网,足球Meme,整活IP/叫扬叔(jiaoyangshu.com)是苏超梗圈爆火人物,整活足球圈、吐槽英超中超,靠一句“叫扬叔”火遍全网。这里是他唯一指定官网,集整活、热梗、名场面于一身,欢迎你也来叫一声叔!编者按 今天是“苏超”开赛第100天,这一赛事点燃的星光早已穿透省界,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值此百日之际,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特邀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网·海报新闻、解放日报、微信公众号“安徽时评”多家媒体记者和评论员,以“他者”视角记录下最触动他们的瞬间。从制度支持、民间创新到城市营销,他们的手记,不仅捕捉了“苏超”百日的高光片段,更折射出赛事背后江苏的经济基础、文化自信和治理智慧。透过他们的“外眼”,也让我们找寻这场草根赛事破圈成为一场全民狂欢的必然逻辑。
在球场上,我看到了属于足球的真挚、纯粹和感动。此后,每场观赛人数的刷新,每个精彩进球的诞生,每个热门话题的传播,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的关注,也丰富着对“苏超”的理解与感受。对我而言,千里之外的“苏超”魅力,持久绵长。
6月底,“苏超”赛场发生的一幕最让我动容——几千球迷在看台上掀起了“榕江加油”的声浪,直抵人心却也猝不及防。这正是足球带来的温暖力量,球迷释放出的浓浓善意,竟让人感觉江苏与贵州仿佛只隔着一座球场。
自此,“苏超”“村超”除了惺惺相惜之外,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联结。“患难见真情!这是两‘超’的再次联动,意义超出了足球范畴,榕江人民会记住这份情谊,也会尽力回馈。”这是“村超”在《人民日报》上的公开致谢。
我也曾去过榕江,在那里见过和“苏超”内核几乎一般无二的足球。虽然两者规模并不一样,但带来的参与感和快乐却很一样;虽然两者技战术水平并不一样,但为了进球而奔跑的努力却很一样。
从“村超”到“苏超”,两者都有一份赤诚,一种责任,擎起了社会足球的柱梁,甚至改变着中国足球的生态。足球改革是一道大题,想解开它,绝非朝夕之功。不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也从不是割裂的,实力和成绩,都得在健康、深厚、鲜活的基层足球文化土壤中才能发展得好。
“苏超”能在这个夏天成为顶流,是因为它真正让普通人成为主角,将百姓的参与和共情做到极致,让足球真正“接了地气、聚了人气、暖了人心”。
这也是我百日来观察“苏超”的一贯认知。就像我和同事在《“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一文写的那样:“虽是政府牵头搭台,‘苏超’并未高举高打,而是打造成了百姓身边的联赛。”
在苏采访期间,我看到了南京队客场对阵淮安队,南京市政府与铁路部门沟通,开通了南京站往返淮安东站的首趟“苏超”球迷高铁专列;看到了苏州队客场挑战连云港队,苏州市体育局协调组织,球迷只需购买球迷专列套餐,即可直通赛事现场;还看到了徐州队主场迎战镇江队,徐州公交集团开设观赛接驳专线,球迷可从徐州东站直达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可以说,这100天的探索前行,“苏超”不负每一位关注者的期待。
最后,我想用同事的一段评论作为我结尾的“嘴替”:“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奖杯陈列室,而在普通人能否在这里活出尊严感、价值感、参与感,还有让每个人相信‘只要你们拼,我们就一直在’的温度。喊出‘加油’的这一刻,你我或许都是‘常州队’——那么平凡,又那么燃。”
5月底至6月初,“苏超”火了。那时我正在采访国家队,接到了去南京采访“苏超”的紧急任务。可我心里直打鼓:这次出差恰逢“苏超”休赛周,采访需要预约,我这趟能挖到什么?
通过南京的媒体朋友牵线,我联系上南京队外教何塞。干这行20年,我很熟悉某些活动的套路:稍有点成绩就开始写材料、“端架子”,把资源紧紧捏在手里,生怕别人来“蹭热度”。可那天下午的场景出乎意料——外教带着我看校园足球活动,从战术安排到青训理念,他们对我毫无保留,所有采访素材都可以写进报道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压根没把“苏超”当成什么“稀缺资源”,更没想过要防着记者,热度红遍大江南北,赞助商都快排不上队了,可他们还是敞开大门。因此,“苏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看,“苏超”的这两个底色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内在逻辑使然。虽然“苏超”爆火可遇不可求,但能抓住这个热点并利用它促进消费、拉动经济乃至提升城市文化,这和江苏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心态开放密不可分。所以我在《现象级“苏超”为文旅消费拉活促新》这则报道里引用了受访对象的一句话:“从文明维度看,足球作为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发展相互成就。”
去南京前领导对我说:“老百姓关心的事永远放在第一位。”跑了20年足球报道,写过无数国家队赛事,但这次“苏超”之行让我重新掂量起“社会足球”四个字的分量——撕掉功利标签,足球本该如此热气腾腾。这么多年报道各种足球比赛,球迷之间攻击、谩骂甚至上升到城市、地域之间互黑是常事,这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带孩子去现场看足球比赛的原因之一。
但“苏超”和这些完全没关系,特别是当我看到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去看“苏超”。因此,我在《“苏超”给中国足球补上“社会实践”课》这则报道里写道,“带考完试的孩子到江苏旅游,抢票看‘苏超’成为不少家长出游计划内的重要一环。”大家抱着极大热情在干同一件事,尽管那些“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之类的梗很热,但大家心底里不恨对手,“苏超”的这种友善对中国足球非常需要。
我觉得“苏超”是大足球、大体育的成功样本,我不希望它就火这一个赛季,也不希望明年关注度就下降。当然,明年如果还让人人都聊“苏超”困难很大,但只要明年比赛继续认真踢,那么就如我写的,“体育与文旅的结合让体育真正体现出‘竞赛表演业’的服务本质——市民进场,是对‘苏超’赛事的认可;老百姓买账,是对‘苏超’周边的肯定。”
“苏超”的出圈是从“热梗”开始的。5月下旬,关于“十三太保”“散装江苏”的段子在网上满天飞,无数令人捧腹的热梗中,为大家贡献最多梗的无疑是常州。“常州十三妹”“笔画输成川队”“笔画保卫战”……给大家增添无数话题和笑料。
当所有人都在揶揄常州时,我也在屏幕前笑得很欢。然而,几天后的某个早上,当我打开“常州发布”时,一脸震惊——常州又整活了!推出面向“对手”城市所有市民免票的举措,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这些景区门票可都是一两百起步的,说免就免了?
后来我去中华恐龙园和周边商圈采访,就更佩服常州的城市营销智慧了。一方面,作为第一个想出“免票政策”的城市,那一轮比赛恰逢端午节,瓢泼大雨也挡不住超高人气,恐龙园推出的“恐龙妹妹”“南哥尖叫鸭”玩偶更是卖爆了;另一方面,整个城市都在“玩自己的梗”,官方媒体自嘲,民间更是玩到飞起,如中华恐龙园的大屏上写着“谁会被丨州先进一球”,文创帆布包上写着“常垫底”“我是丨州人”。
将“一球未进”被群嘲的“尴尬”状况,直接转化为泼天流量与城市热点,常州的“段位”,已经不是简单无中生有了,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我在采访中最为震撼的点。
传统制造业的底蕴和江南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常州人开阔的眼光、务实的精神和果敢的行动力。常州很早就开始打造城市IP,在城市营销方面经验十足。尤其是中华恐龙园知名度越来越高,常州顺势而为,将恐龙与常州的城市形象紧密挂钩,还建了恐龙主题的超级充电站、服务区,以及恐龙主题地铁车厢、共享单车……有了前期的大量铺垫,当“苏超”爆火后,大家在为“十三太保”选吉祥物时,小恐龙形象最为鲜明和深入人心。仔细想想,这特别像是一个“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励志故事。
当机会来时,有准备的常州,稳稳地接住了流量,并将流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效益和商机。常州在“苏超”中的一系列做法,是可以写进城市营销教科书的案例。
常州的故事告诉我,真正的机遇往往藏在挑战背后。只有敢于突破固有思维,善于抓住风口,不断创新、拥抱变化,才能乘风破浪,站在时代的前端。
这个夏天,“苏超”以席卷全网之势成为现象级顶流。截至8月14日,仅在抖音平台,“苏超”等相关线亿人,相当于平均每人观看了20次。真可谓是,凡有井水处,都在谈“苏超”。
和大多数江苏省外网友一样,我是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层出不穷的出圈热梗中,开始关注“苏超”的,只是最初并没有太多关注赛事本身。
端午节期间,这项业余足球赛事迅速由区域性话题演变成全国关注的热点。接到前往江苏探究“苏超”为何会火爆的采访任务后,我和同事深入南京、常州、徐州、无锡等地,现场观看“苏超”比赛,采访“苏超”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足球、文旅行业从业者,推出《独立调查丨苏超“破圈”记》系列报道,从经济基础、文化基因、组织创新等维度,揭示“苏超”从区域性赛事跃升为全国性IP的必然逻辑。
原来,一张10元足球门票,真能踢出数以亿计的“大生意”。在江苏各地采访的那些天,我深刻感受到“苏超”的火爆和独特。在赛场内感受球员们的拼搏和球迷的热情,在赛场外见证一票难求以及对当地旅游、餐饮等消费的带动作用,切身感受到何为“体育局长输球的委屈,全写在了文旅局长的笑脸上”。
作为一项业余联赛,“苏超”为何会组织动员得这么好?正是带着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在采访中格外关注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有这样几件小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采访中,无论是球员、教练还是组织者、运营方,无一例外地提到这样一个词:政府重视。以徐州为例,足协主席感受到的重视是:徐州市体育局从2月就开始着手集中选拔队员,还专门请来专业教练团队。为了保障训练水平,徐州队还多次到山东鲁能足球训练基地集训。球员们感受到的重视是:政府部门为他们向工作单位、学校请假,学校也专门为学生球员重新安排考试事宜,让他们专心备战。球迷感受到的重视是:无论多么火爆也没有涨价的门票,各地文旅局推出免门票等优惠套餐,为方便球迷到客场观赛推出的球迷专列等。可以说,各种宠球迷操作,数不胜数。
另外,最初筹备时,组委会担心冷场,只要求2000个座位的小体育场。后来因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多支参赛队伍迅速将比赛场地更换到奥体中心,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徐州队率先将比赛场地移至能够容纳3万多人的徐州奥体中心,据悉当地主要领导专门协调了此事。徐州市奥体中心体育场负责人说,在距离下一场比赛仅剩一周的情况下接到要承办“苏超”比赛的通知,立马组织人员对足球场局部地区进行修补完善,新买草皮并更换全进口的地埋式喷淋系统以及更衣柜、球员替补席等,所有的硬件、软件设施都完全按照职业标准。这种速度和效率,完全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场赛事,甚至现场大屏直到比赛当天才调试完成。
“苏超”的比赛还在继续,城市发展的新赛程才刚开场。无论是球场上还是赛场外,期待“苏超”在后半程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故事。
这个夏天,我以评论员的身份走进江苏部分城市的足球赛场,完成一场关于足球本真的精神寻访。我的目光所及之处,既有盐城海风轻拂的体育场,也有徐州尘土飞扬的露天球场,还有常州社区的塑胶草坪和南通渔村的临时场地,这些形态各异的绿茵场,用最质朴的身体记忆重塑了我对足球的认知。在辗转7场“苏超”比赛的采访中,我撰写的15篇评论只是表象,那些浸透汗水的场边笔记,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盐城赛场上,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远射令我难忘。他的学生用“老师的射门像圆规画出的完美弧线”这样充满童真的比喻,让我看到了足球最纯粹的魅力。在随堂听课中,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正用三角函数计算射门角度——这种专业知识的平民化演绎,是草根足球最动人的注脚。
徐州一位烧烤摊主的创意令我叹服。他用孜然粉标记黄牌、花椒粒代表红牌,构建了一套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联赛管理系统。这个发现让我在评论中写道:“当职业联赛还在为VAR系统争论不休时,民间智慧已用厨房调料搭建起自己的足球世界。”
常州社区球场上,暴雨中的一幕让我驻足:一位银行职员与建筑工人共撑一伞,热烈讨论着方才的越位判罚。这个未能见诸报端的画面,却成为我最珍视的田野影像——在这里,足球真正消弭了社会身份的界限。
在南京,临时客串边裁的经历让我对“算法时代”的足球有了新认识。外卖员球员将送餐路线、跑位路线完美融合,甚至把系统提示音当作裁判哨声。这种职业本能与运动智慧的交织,展现了数字时代草根足球的独特生命力。正如我在《“苏超”之火,烧出了城市的另一种活法》中所写:“在算法统治的缝隙里,劳动者正用身体书写着自主性的宣言。”
南通渔村的比赛最具诗意。渔民们以渔网为球门、螺号作哨音,赛后按传统方式分配渔获。这种将足球自然融入生活肌理的方式,使我在《比谁当“南哥”更重要的是——》中感慨:“真正的城市活力,源于普通人将生活热情转化为共建共享的集体实践。”
一位徐州老球迷的话如醍醐灌顶:“你们文化人总爱拔高,我们踢球不就图个痛快?”这句朴实的话语,击碎我所有的理论框架。后来我在《“苏超”火了,是偶然更是必然》中反省:“知识分子的傲慢,在于总想用概念容器盛装民间生活的汪洋。真正的体育哲思,永远带着汗碱味和泥土气。”
如今回想,那些未被记录的片段反而最显珍贵:宿迁修车匠调试球鞋的专注神情,泰州广场舞阿姨用扇子排兵布阵的创意,连云港小球迷钉在门柱上的海星信物……这些鲜活的细节,共同勾勒出中国草根足球最本真的面貌。
临行时,盐城小朋友送的芦苇足球成为最好的告别礼物。这个粗糙的手工艺品时刻提醒我:评论者的使命不在于定义足球,而在于发现并传递那些扎根民间的足球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足球以最原始的方式蓬勃生长,而我们只需做忠实的记录者,见证它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