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扬叔,扬叔梗,苏超球迷,苏超梗图,足球整活,叫南哥,球迷热梗,叫扬叔官网,足球Meme,整活IP/叫扬叔(jiaoyangshu.com)是苏超梗圈爆火人物,整活足球圈、吐槽英超中超,靠一句“叫扬叔”火遍全网。这里是他唯一指定官网,集整活、热梗、名场面于一身,欢迎你也来叫一声叔!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往往孕育出各异的生存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承载着各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当不同地域的人们操着各自的方言乡音走到一起,如果遇到老乡,那熟悉的语调里,满是家乡的味道。唐朝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之所以能穿越千年时光,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正是因为它一语道破了人生短暂而乡情永恒的深刻哲思。
扬中方言,是扬中人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扬中人的风俗习惯,是扬中地域文化的鲜明符号,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生动见证。在扬中方言里,亲情称呼体系颇为庞杂,有些称呼甚至只能用读音来记录,难以找到准确对应的汉字来表达,充满了独特的地域韵味。
本文从扬中方言的角度出发,对扬中人口中的亲情称呼进行搜集整理,涵盖直系血亲、旁系亲属、姻亲关系等主要亲属关系,并对书面文字、普通话口语以及扬中话的对应表达进行标注,以便于读者一一对照。
祖辈:父系祖辈,书面上我们称其为祖父和祖母,普通话口语里亲切地唤作爷爷和奶奶,而在扬中话里,祖父被称为“老老”,祖母依然叫“奶奶”。母系祖辈,书面表达是外祖父和外祖母,普通话口语中人们习惯喊外公和外婆,可在扬中方言里我们则称他们为“公公”和“婆婆”。
父母辈:书面语中的父亲和母亲,到了普通话口语里变成了爸爸和妈妈,在扬中方言中,人们更习惯喊父亲为“爹爹”,母亲为“母(音mu)妈”,这简单的称呼里,满满都是对父母的亲昵与敬爱。
子辈与孙辈: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普通话口语,我们都称呼为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而在扬中话里,儿子依旧是儿子,女儿则被亲切地叫作“丫头”,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的称呼与书面语和普通话口语基本一致。
父系:父系的旁系亲属主要有伯、叔、姑。书面上,他们分别被称为伯父、叔父和姑母,普通话口语里喊伯伯、叔叔和姑姑。在扬中话中,伯父被叫作“大大”,叔父则有“爷爷(音yaya和yi,即读作牙牙和姨的音)”这样独特的称呼,姑姑被唤作“姑喂(音wai,读作歪的音)”。至于伯、叔、姑的配偶,书面表达是伯母、婶娘和姑父,普通话口语称伯母、婶婶和姑父,扬中话里则是“大妈妈”“婶婶(或娘娘)”和“姑爹”。
母系:母系的旁系亲属主要有舅、姨。书面上,他们是舅父、舅母,姨父、姨母。普通话口语中喊舅舅、舅妈,姨父、姨母。而在扬中方言里,舅舅、舅母的称呼不变,姨父被叫作“姨爹”,姨母则称为“姨娘”。
配偶及其亲属:书面表达里,夫妻双方互称丈夫和妻子,普通话口语中常见的称呼是老公、老婆,或是互称爱人。而扬中方言,妻子称丈夫为“男人”,丈夫称妻子为“马马(音ma)”,质朴的称呼里,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书面上是公婆,普通话口语喊公公、婆婆,也有喊爸爸、妈妈的。扬中方言,他们被叫作“公老头子”和“婆老娘”。丈夫称妻子的父母,书面表达为岳父、岳母,普通话口语通常喊爸爸、妈妈,扬中话里则是“丈人”和“丈母娘”。
扬中方言的语音,如同一首悠扬的歌谣,有着独特的韵律美感,它是扬中人“乡音”的集体标识,渗透在扬中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在这里简单和肤浅列举的,只不过是亲情称呼方面一小部分,对于扬中方言来说更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以及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年轻人因教育、人口流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少了对方言的使用。这使得部分扬中方言面临着濒危甚至逐渐消亡的困境。方言的消亡,不仅仅意味着语言多样性的损失,更像是文化基因的断裂,令人痛心疾首。
其实,方言与普通话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它们更应该像一棵大树的根与叶一样,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共生共荣,和谐共美。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与沟通,而方言则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维系着人们的乡土情怀。只有互补共存,才能让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